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院校百科

大学生网贷的危害有哪些(“校园贷”危害究竟有多大,为何大学生屡屡中招?)

时间:2024-09-17 10:40:15  100人浏览

为什么个人贷款越来越难了?

一般情况下,向银行贷款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考察的状况也无非就是近期的征信状况、个人的月收入能力或者是企业组织之后是否具备还息能力等等。主要是当下的贷款发放遵循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轻松地借到贷款的。

个人贷款的时候都需要满足些什么条件呢?主要是贷款人拥有合法身份、贷款人最近的征信情况符合规定、贷款人有着稳定的职业收入,或者是确保有偿还利息的能力以及提供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担保证明等。

以上就是个人贷款时候需要符合的基本要求,虽然不同银行贷款事项有着不一样的规定和不同的政策,但大致考察的方面也就是以上几种了。

中小企业贷款难在哪?

除了个人贷款,最近引起热议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却大大增加,甚至有些大学生毕了业出来创业,贷款极为困难。究竟是什么阻挡了中小企业贷款的路?

首先,这和股份制改革有关。我国自从加入了WTO以后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逐渐调整了信贷管理体制,同时加快了股份制改革的步伐。

这就导致了信息主要向上方的中央集中,各方面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也逐渐加强。严格的限权规定,也直接导致了对中小企业贷款投入的减少。

第二,城乡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实在是不够,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在当今社会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实施信贷退出政策的状况下,那些和国有银行处于竞争状态却并不占优势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却并没有因此而抢占到银行退出后留下的信贷市场份额空白。中小企业也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困难,从而转战城乡信用社等小地方性机构。

第三,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经营规模很小等问题。财务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不谈,就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这一重要性问题就很难使银行“信服”。而实际上对于那些管理好、制度佳的中小企业,银行还是很乐意给予他们支持的。

最后就是最严重的困难之一了,那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很多微小企业都不能够准确地向银行提供经过严格审核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证件,要知道,银行主要就是靠企业提供的相关证件进行审核,从而确定审核意见的。

而对申请贷款的各种企业进行证件筛查和审核,显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对银行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的加大,相对应的银行经济效益也会降低,这种情况下,银行提供贷款的积极性自然会很低。

为什么“校园贷”会这么火?

上面提到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无门。最近的五花八门的校园网贷异军突起,开始在各大学校“跑马圈地”。像分期乐、爱学贷等多家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app如雨后春笋一般,全都冒了出来。

为什么一些分期网贷平台不约而同的都把牟利的眼光指向了大学生?

首先,按理说大学生大都已经满18周岁了,已经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可以签贷款协议,并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其次,大学生这个身份本身就是有一定保障性的。且不说受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协议精神,就算是他们自己还不了贷款,也可以顺藤摸瓜找到他们的家长,让家长为子女的行为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学生的消费欲望通常是强烈的,也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说白了就是容易受到物质的刺激,而进行“不理智”的消费借贷行为。

而校园贷的产生、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火热的原因,除了自身高额的利润,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平台可获得的高利息。中国各大银行一年期贷款的利息水平一般在4.35%左右,而用IRR方式计算的各分期购物平台的年利息最高居然高达20%,几乎接近了银行利息的五倍,这样几乎可以算是高利贷的利息不免让许多商家纷纷涌入校园贷市场,想要分一杯羹。

另一方面就是电商的中介费用了。表面上看很多分期购物的平台,价格上是有不少优惠的,但细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他们从电商手中拿到商品的价格其实更低。而这中间的差价就是作为平台所获的净利润了。

从电商的角度来看,分析购物平台可以作为非常好以及适合合作的分销渠道,只要平台提供给他们的订单量足够庞大,就根本不用担心电商报价不够低下的问题。

校园贷的种种陷阱

据相关调查表示,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险控制措施差别是巨大的,一些平台存在着学生的身份被冒用盗用的风险。而且并不是学生面对所有的校园贷都是合法合规的,这其中也充斥着不少陷阱。

1. 用好处费来当做诱饵,让大学生帮其贷款。

在一所高校的学生报警称,社会人员夏某在江宁大学城某地约见该学生,诱骗他用自己的名义在“分期乐”、“名校贷”等平台上累积贷款的三万余人民币,事后给了他两千块的好处费,还大言不惭的承诺所有的贷款都有他们自己来还。而事后当然早已不见人影,高校的学生根本联系不上人。

2. 冒充大学生身份贷款。

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通过一位社会人士办理了大学生贷款,却没想到事后社会人是没经过本人的同意,就继续用学生的名义在平台上多次办理贷款,携带款累积金额高达35000元。事后犯案人员同样是没有按期还款,销声匿迹。

3. 网上设立虚假的贷款公司。

某高校同学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创业贷款”等词汇时,检索到一家不需要抵押金的公司。在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后,通过协商后签写了一份所谓的“贷款合同书”。

在签合同后,对方分别以“信誉不足”、“条件严格难以申请”等,要求同学分别多次转账共计一万多元。该同学电话咨询盛海银行本部时,才发现该公司是一个纯粹的冒牌贷款公司。

学会理性

大学生为了创业而产生贷款的想法本来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大学生通常设施卫生、缺乏心机,很容易被市面上所谓的“正规贷款机构”所诓骗,从而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了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财产安全,甚至是人身安全,我们还是倡议当代大学生应该理性消费,自觉积极抵制不良网贷,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安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