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大学简介
西北农业大学是西北建立最早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农业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月二十日正式成立,民国二十五年〈1936〉开始招生。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中,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和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并入。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被查封,同年十二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归并到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陕西省水利专科班是李仪祉先生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所创办,设立在西安市高级中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李仪祉先生提出将陕西水利专科班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经双方同意,遂将陕西水利专科班改办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翌年8月由西安迁到张家岗)、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原为北平大学农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迁来陕西,先后改名为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和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河南大学的前身是民国二年〈1913〉建立的河南省立农林专业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改为河南大学,将农科改为农学院,设畜牧等三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并入西北农学院)合并,组建为西北农学院。同年七月,西北农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10月国民党政府确定以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址作为西北农学院院址。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国立西北农学院正式成立。1949年5月,武功县解放,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西北农学院。接管时,西北农学院设有农学、森林、园艺、农田水利、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植物病虫害、农业机械、农产品制造等10个系,在校学生585人。新中国成立后,在院系调整中,西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两个专业调整给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停办了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制造两个系。兰州大学水利系和兰州农业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农学院。在西北农学院的支援下,先后建立了陕西农林科学院、陕西水利学校、陕西农林学校、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林学院等。1957年将农田水利专业调整给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后由交通大学(西安部分)调整给陕西工业大学,1971年水利系又并入西北农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严重破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5年底,西北农学院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
西北农学院的院址在陕西武功县张家岗村,1990年学院占地面积76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9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5万余册,中外期刊1200余种。有实验室30多个,院办农场的土地面积有2308亩。1989年,学院设有18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即农学、土壤农化、植物保护、果树、蔬菜、葡萄栽培与酿酒、观赏园艺、农业经济、土地规划与利用、农村金融、畜牧、动物营养与饮料加工、兽医、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土保持、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家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农业经济及管理、动物遗传育种学、农田灌溉等10个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工程等27个学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了农学博生后流动站。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三年。1990年,在校研究生265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5人,攻读硕士学位的220人,研究生班研究生40人;在校本专科学生2828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
该院设有小麦育种研究室、奶山羊研究室、昆虫分类及生态研究室、农田生态研究室、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古农学研究室、作物遗传研究室、西安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所、室,出版有《西北农学院学报》、《昆虫分类学报》等九种学术刊物。1949—1990年共承担了3385项科研项目,取得科技成果1312项,出版专著、译著5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获部级奖100多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6项,获省科学大会奖38项,推广科研成果近400项,创经济效益30多亿。这些项目在学术上有较高水平,在生产上有显著效益,如“碧蚂一号”小麦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达9000多万亩,“丰产三号”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西农奶山羊良种在28个省、市推广。该院还积极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近年来派出200多人到14个国家或地区攻读学位、合作研究、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有近百名外国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合作研究,参观访问。
该院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1990年全院共有教职工2060人,其中有专任教师771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6人、副教授205人、讲师274人、助教256人。该校涌现出一批在教学、科研中作出显著成就的教师,如虞宏正、沈学年、王绶、涂治、路葆清、沙玉清、吴耕民、刘慎谔、盛肜笙、齐敬鑫、熊伯蘅、初开智、李赋都、石声汉、周昌芸、李秉权、赵洪璋、周尧、孙华、刘荫武、邱怀、万建中、王广森、王建元、李振岐、贺普超、陆帼一、傅建熙、窦中英、陈锦屏、杨天章、袁锋、邹德秀等。
该院1949年5月至1955年3月,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领导;1955年3月至1957年10月,由高等教育部领导,归高教局管理;1963年2月至1971年10月,隶属陕西省领导,由陕西省农业厅管理;1971年11月至1978年7月,隶属陕西省领导,由陕西省革委会农林局管理;1978年7月至1979年12月,由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高教局管理;1980年1月至1982年5月,隶属农业部领导;1982年5月至1988年5月,隶属农牧渔业部领导。该院内部的管理体制,从1949—1950年4月,实行院务委员会负责制;1950年4月至1957年,实行院长负责制;1958—1961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1962—1966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1978—1990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该院历任党委书记有梁得柱(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陈吾愚(1954年11月至1958年6月)、赵国卿(1958年7月至1958年10月)、陈吾愚(1958年10月至1965年5月)、康迪(1965年6月至1967年7月)、刘宏(1982年12月至1985年12月)、关联芳(1985年12月— )。历任院长有李赋都(院务委员会主任,1949年8月至1950年4月)、辛树帜(1950年4月至1967年7月,其中1950年4月至1954年8月为代理院长)、刘敬修(1975年3月至1979年3月)、康迪(1979年3月至1982年1月)、万建中(1982年1月至1985年6月)、张岳(1985年7月— )。该院的行政机构,1949年5月至1950年4月,设秘书处、总务处、教务处、农事试验总场。1950年4月改设院长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农事试验总场。1954年政治理论教研组改为马列主义教研组。1955年,各系由教务长领导改为院长直接领导,同年建立了人事处。1957年12月,学院将行政机构由三级管理改为两级管理,撤销了教务、总务、人事各处,由院长直接领导各科室。1958年10月30日,成立了西北农学院人民公社,公社设立公社办公室、计划委员会、教学科研部、生产管理部、生活福利部、财务供销部、文教卫生部、政治公安部、军事体育部。1959年7月,撤销了公社,仍按两级管理的办法改组了学校的组织机构。1962年,在贯彻《高教六十条》中,将行政机构由两级管理改为三级管理,重新建立了教务、总务、人事三处。1964年4月,调整后建立的行政机构有:院长办公室,下设收发室、档案室;教务处,下设教务科、科学研究科、教学设备科和印刷厂,并直接领导马列主义、外语、体育三个教研组;总务处,下设财务科、总务科、基本建设科、伙食管理科、医务所等;人事处,设人事科、保卫科。“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的管理机构多次变更,1971年设有革命委员会办公室、政治部、教育革命部、后勤部、人民武装部,将各系改为大队。1972年将大队又改为系。1975年12月,设立革命委员会办公室、政治部、教学部、后勤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学院的管理机构不断完善,1990年,学院设有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财务处、人民武装部、学生工作处、设备物资处、审计处、监察室、保卫处、研究生部、人事处等。教学行政组织设农学、植保、农化、农经、农机、园艺、水利、畜牧、兽医、食品等10个系。




相关推荐: